全站搜索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

在 PCBA(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,印刷电路板组件)电测领域,ICT(In-Circuit Test,在线测试) 和 FCT(Functional Circuit Test,功能测试) 是两种核心测试手段,二者从测试原理、目的到应用场景均存在显著差异,共同构成了 PCBA 从 “元件级验证” 到 “系统级验证” 的完整测试链路。以下从 7 个核心维度详细对比二者的区别,并补充实际应用场景与协作逻辑。

一、核心定义与测试目的:“查元件” vs “查功能”

测试目的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,直接决定了测试的设计逻辑和应用阶段。

测试类型核心定义核心目的
ICT(在线测试)利用针床夹具接触 PCBA 上的测试点(Test Point),通过向电路注入微小信号,检测单个元件的参数及电路连接性的测试方法。“在线” 指测试时元件 “在线”(焊接在 PCB 上),但需与系统其他部分隔离(避免干扰)。1. 元件级验证:确认元件是否 “焊对、焊好、性能合格”(如电阻阻值、电容容值、IC 是否漏焊);
2. 连接性验证:检测 PCB 线路是否存在短路、开路、虚焊(如焊盘与元件引脚接触不良);
3. 早期缺陷拦截:在 PCBA 组装初期(未接入系统前)发现基础缺陷,避免后续功能测试时 “定位困难”。
FCT(功能测试)模拟 PCBA 的实际工作环境(如接入电源、信号输入 / 输出、负载),检测其是否能实现设计规定的 “完整功能” 的测试方法。“功能” 指 PCBA 作为一个 “功能模块” 的最终用途(如电源板的电压输出、控制板的信号响应)。1. 系统级验证:确认 PCBA 在真实工况下的功能是否正常(如手机主板能否正常接收信号、家电控制板能否驱动电机);
2. 性能指标验证:检测功能的 “质量”(如电源板输出电压的纹波、传感器信号的精度是否达标);
3. 用户场景模拟:提前暴露 PCBA 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(如高低温下的功能稳定性)。

二、测试原理:“隔离检测” vs “模拟工况”

原理差异决定了测试的 “颗粒度”——ICT 聚焦 “局部元件 / 线路”,FCT 聚焦 “整体功能”。

1. ICT 的测试原理:“点对点的元件级检测”

ICT 通过针床夹具(根据 PCB 设计的测试点定制)与 PCBA 上的裸露测试点(如焊盘、过孔)接触,构建 “测试回路”,核心原理包括:

直流参数测试:对电阻、电容、电感、二极管、三极管等元件,施加直流电压 / 电流,测量其参数(如电阻的阻值、电容的充放电时间),判断是否与设计值一致(如 1kΩ 电阻实测为 990Ω±5% 即合格);

开路 / 短路测试:向指定测试点注入小电流,检测相邻测试点间的阻抗 —— 阻抗无穷大则为 “开路”(如线路断裂),阻抗接近 0 则为 “短路”(如相邻线路焊锡连桥);

IC 测试:通过 “边界扫描(JTAG)” 或 “专用测试向量”,检测 IC 的引脚连接性(如是否漏焊、虚焊)及基础逻辑功能(如是否能响应指令),但不测试 IC 的完整应用功能。

2. FCT 的测试原理:“全工况的系统级模拟”

FCT 不直接检测单个元件,而是将 PCBA 视为一个 “黑盒”,模拟其在终端产品中的工作状态,核心原理包括:

环境搭建:通过测试治具(如固定 PCBA 的夹具、连接接口的插头),为 PCBA 提供实际工作所需的条件(如输入电源 12V、信号源输入(如传感器的模拟信号)、负载(如电机、LED));

信号交互:通过上位机(如电脑 + 测试软件)或专用测试设备(如示波器、万用表),向 PCBA 发送控制指令,同时采集其输出信号(如电机的转速反馈、显示屏的显示信号);

功能判断:将采集到的 “实际输出” 与 “设计标准值” 对比(如设计要求输出 5V 电压,实测为 4.95V±0.1V 即合格),判断 PCBA 的功能是否达标。

三、测试对象:“元件 / 线路” vs “功能模块 / 系统”

二者的测试对象直接对应 “组装阶段”——ICT 针对 “刚焊好元件的裸板”,FCT 针对 “可接入系统的功能板”。

测试类型测试对象(PCBA 阶段)典型检测内容
ICT1. 单个电子元件(电阻、电容、IC、二极管等);
2. PCB 线路(铜箔、过孔、焊盘);
3. 元件与线路的连接(如焊锡质量)。
– 电阻阻值是否达标;
– 电容是否漏液、容值是否正常;
– IC 引脚是否虚焊;
– 线路是否开路 / 短路。
FCT1. PCBA 作为 “功能模块” 的整体(如电源模块、控制模块、信号处理模块);
2. PCBA 与外部设备的交互(如与传感器、执行器的通信)。
– 电源模块是否输出稳定的 12V/5V 电压;
– 控制模块是否能驱动电机正反转;
– 信号处理模块是否能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;
– 通信模块(如 USB、CAN)是否能正常传输数据。

四、测试设备与夹具:“通用针床” vs “定制治具 + 专用设备”

设备的 “通用性” 和 “定制化程度” 差异显著,直接影响测试成本和灵活性。

1. ICT 的设备与夹具

核心设备:通用 ICT 测试仪(如安捷伦、泰瑞达、PTI的 ICT 设备),硬件固定,可通过 “测试程序” 适配不同 PCBA;

核心夹具针床夹具(定制化)—— 根据 PCB 的测试点位置,在绝缘基板上安装数百根 “测试探针”(直径 0.1-0.3mm),探针位置与 PCBA 测试点一一对应;

特点:设备通用性强(换 PCBA 只需换针床和测试程序),夹具成本中等(取决于探针数量,通常几千到几万元),调试周期短(1-3 天)。

2. FCT 的设备与夹具

核心设备:组合式设备,包括 “上位机(电脑 + 测试软件)+ 信号源 / 采集卡 + 专用仪器(示波器、万用表、功率计)”,需根据 PCBA 功能定制;

核心夹具功能测试治具(高度定制化)—— 除固定 PCBA 外,需集成 “接口插头”(如 USB 接口、电源接口)、“模拟负载”(如假负载电阻、模拟电机),甚至 “环境模拟模块”(如高低温箱);

特点:设备定制化程度高(不同功能 PCBA 需重新搭配设备),夹具成本高(复杂治具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元),调试周期长(1-2 周,需编写测试软件逻辑)。

五、测试覆盖范围与缺陷检出率:“广而浅” vs “深而专”

二者的覆盖范围互补 ——ICT 覆盖 “所有元件 / 线路”,但漏检 “功能级缺陷”;FCT 覆盖 “功能场景”,但漏检 “隐性元件缺陷”。

测试类型覆盖范围能检出的缺陷不能检出的缺陷
ICT1. 所有焊接在 PCBA 上的元件(电阻、电容、IC 等);
2. 所有设计了测试点的 PCB 线路。(注:无测试点的元件 / 线路无法检测)
– 元件错焊(如将 1kΩ 电阻焊成 10kΩ)、漏焊、虚焊;
– 线路开路、短路、焊锡连桥;
– 元件参数超标(如电容容值衰减、二极管反向漏电)。
– 元件 “功能性失效”(如 IC 引脚连接正常,但内部逻辑故障,无法实现运算功能);
– 多元件协作缺陷(如两个 IC 单独正常,但通信协议不匹配导致功能失效);
– 动态性能缺陷(如电路在高频下的信号干扰)。
FCT1. PCBA 设计的所有功能场景(如电源输出、信号处理、通信);
2. 功能的动态性能(如响应速度、稳定性)。
– 功能失效(如电源无输出、电机不转);
– 性能不达标(如输出电压纹波过大、信号传输延迟超标);
– 多元件协作缺陷(如控制逻辑错误);- 环境适应性缺陷(如高温下功能不稳定)。
– 无功能影响的元件缺陷(如某个电阻阻值轻微超标,但不影响整体功能);
– 未覆盖的功能场景(如测试未模拟 “低电压启动”,则无法检出该场景下的缺陷);
– 隐性线路缺陷(如线路存在微小裂纹,常温下正常,振动后开路)。

六、测试成本与效率:“低成本、高效率” vs “高成本、低效率”

成本和效率的差异,决定了二者在量产线中的 “测试顺序”——ICT 前置(快速筛选),FCT 后置(精准验证)。

测试类型单次测试时间设备 / 夹具成本人力成本适用场景
ICT短(通常 3-30 秒 / 块)—— 无需复杂信号交互,仅点对点检测中 —— 设备通用(可复用),夹具成本中等低 —— 自动化测试,仅需人工上下料量产阶段(需快速筛选大量 PCBA,拦截基础缺陷)
FCT长(通常 30 秒 – 5 分钟 / 块)—— 需模拟工况、等待信号响应高 —— 设备定制化,夹具复杂(含负载、接口)中 —— 需调试测试软件,部分场景需人工判断(如显示屏显示是否正常)量产抽检、小批量试产、成品测试(验证最终功能)

七、测试阶段:“组装中期” vs “组装后期 / 成品”

在 PCBA 生产流程中,二者的测试顺序固定,形成 “先修后测” 的高效链路:

SMT 贴片 / 插件焊接 → ICT 测试 → 返修

PCBA 刚完成元件焊接(无外壳、无外部连线),先通过 ICT 快速检测 “焊错、漏焊、开路 / 短路” 等基础缺陷,对不合格品立即返修(如补焊、更换错件),避免带着基础缺陷进入后续工序(减少 FCT 阶段的无效测试)。

组装外壳 / 接入外部部件 → FCT 测试 → 成品出厂

PCBA 完成所有组装(如装入外壳、连接传感器 / 执行器),再通过 FCT 模拟实际使用场景,验证其 “最终功能” 是否达标,合格后才能出厂。

总结:ICT 与 FCT 的核心差异对比表

对比维度ICT(在线测试)FCT(功能测试)
核心目的元件级验证(焊对、焊好)、线路连接性检测系统级验证(功能正常、性能达标)
测试原理针床接触测试点,检测单个元件 / 线路参数模拟实际工况,检测整体功能输入输出
测试对象单个元件、PCB 线路PCBA 功能模块、与外部设备的交互
设备夹具通用测试仪 + 定制针床(成本中、周期短)定制设备 + 功能治具(成本高、周期长)
缺陷检出范围错焊、漏焊、开路、短路、元件参数超标功能失效、性能不达标、多元件协作缺陷
测试效率高(3-30 秒 / 块)低(30 秒 – 5 分钟 / 块)
适用阶段PCBA 组装中期(刚焊完元件,未装外壳)PCBA 组装后期 / 成品(完成所有组装)

简言之,ICT 是 “体检中的血常规”,快速排查基础健康问题;FCT 是 “体检中的功能 CT”,精准验证整体器官功能。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 —— 缺少 ICT 会导致 FCT 阶段 “缺陷定位困难”(分不清是元件问题还是功能问题),缺少 FCT 则无法确保 PCBA 在实际使用中正常工作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  • ICT测试和首件检测的区别

    467

    在SMT(表面贴装技术)生产制造里,ICT测试和首件检测区别显著,具体如下: 简单来说,ICT测试是量产中对电路板电气性能的“全面体检”,首件检测是生产初始对“生产条件正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ICT(在线测试)的测试原理详细说明

    1000

    一、ICT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场景 定义: ICT(In-Circuit Test,在线测试)是一种针对PCB(印刷电路板)及焊接在其上的电子元件进行电气性能检测的技术,通过直接接触电路板上的测试点(焊盘),对元件参数、电路连接等进行自动测试。 应用场景: 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提升 PCBA 植针率的全流程优化

    198

    在 ICT(In-Circuit Test,在线测试)中,PCBA 的植针率(即探针与测试点的有效接触率)直接影响测试准确性和效率。提升植针率需从设计优化、探针管理、治具维护、PCBA 质量控制等多维度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 测试点的设计是提升植针率的基础,需从源头避免接触...

    查看全文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