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T频繁报 “开路” 或 “接触错误”
224现象:同一测试点反复测试失败,更换 PCB 后仍在相同位置报错。一测就报 N 个开路点,有的板子重测又好了。 板面问题 治具/探针问题 测试方法/电气设置 环境与流程 清洁/更换周期没管控,针头与板面都“越测越脏” 快速定位(1...
查看全文全站搜索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
电路板(PCB)测试点的设计布局直接影响测试效率、准确性及产品可制造性,需在 “测试需求”“生产工艺”“信号完整性” 三者间平衡。以下从基础原则、布局核心要点、特殊场景适配、常见误区四个维度,详细拆解设计规范:
在具体布局前,需先明确 3 个底层原则,避免方向性错误:
可及性优先:测试点必须能被测试探针(通常直径 0.3-1.0mm)垂直接触,无遮挡、无高度差干扰。
通用性适配:兼容量产测试设备(如 ICT/FCT 治具),测试点间距、尺寸需符合行业标准(如 IPC-2221),避免定制化治具成本。
无功能干扰:测试点的存在不能影响 PCB 正常工作(如信号串扰、散热、机械结构装配)。
测试点的 “尺寸、间距、高度” 是基础,需严格匹配测试探针规格:
参数类型 | 推荐标准 | 设计逻辑 |
测试点尺寸 | 直径 0.8-1.2mm(圆形) | – 过小(<0.6mm):探针易偏移,接触不良; – 过大(>1.5mm):浪费 PCB 空间,影响其他器件布局。 |
间距要求 | 相邻测试点中心距≥1.2mm | – 最小不低于 1.0mm(避免探针 “搭桥” 短路); – 若测试点旁有贴片器件(如 0402 电阻),间距需≥0.5mm(防止治具碰撞器件)。 |
高度控制 | 测试点表面高于阻焊层 0.1-0.2mm | – 阻焊层不可覆盖测试点(需开窗),否则探针无法接触铜箔; – 避免测试点与周边器件有高度差(如连接器、散热片),防止探针 “悬空”。 |
形状选择 | 优先圆形,其次方形 | – 圆形探针接触面积均匀,不易因偏移导致接触失效; 方形仅在空间极紧张时使用(需确保探针中心对齐)。 |
测试点的 “区域集中性、避开干扰区” 是关键,需结合 PCB 结构和测试流程设计:
集中布局,分区管理:
将测试点集中在 PCB 边缘(如长边或短边)或独立区域(如 “测试条”),避免分散在器件间(减少治具行程,提升测试速度)。
按测试功能分区(如 “电源测试区”“信号测试区”“接口测试区”),每个区域用丝印标注(如 “TEST-PWR”“TEST-SIG”),便于治具对位和后期维护。
避开 “高危区域”:
远离机械装配位(如螺丝孔、卡扣、外壳定位柱):测试点距离螺丝孔边缘≥2mm,防止螺丝拧紧时 PCB 形变导致测试点接触不良。
远离散热器件(如大功率电阻、MOS 管、散热片):高温可能加速探针老化,且散热片可能遮挡探针,间距需≥3mm。
远离高频 / 敏感信号路径:测试点(尤其是电源测试点)的铜箔若靠近高速信号线(如 USB3.0、DDR4),需预留≥0.3mm 的隔离间距,避免串扰。
兼容双面测试:
若 PCB 为双面设计,双面测试点需错开布局(避免治具探针 “对穿” 短路),且双面测试区域需用丝印区分(如 “TOP-TEST”“BOTTOM-TEST”)。
测试点不仅是 “接触点”,更是电气信号的 “采样点”,需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测试结果失真:
电源 / 地测试点:低阻抗设计:
电源测试点需直接连接到电源平面(或粗铜箔,线宽≥1mm),避免通过细导线(<0.3mm)引出(防止导线阻抗导致电压测试值偏低)。
每个独立电源网络(如 3.3V、5V、12V)需单独设置测试点,且靠近负载端(如 IC 电源引脚旁),更真实反映负载电压。
地测试点需连接到主地平面,且与电源测试点成对布局(间距≤5mm),减少测试回路阻抗。
信号测试点:最小化寄生参数:
高频信号(>100MHz)测试点需 “就近采样”:直接在 IC 引脚或连接器引脚旁引出,测试点铜箔长度≤3mm(避免长导线引入寄生电感 / 电容,影响信号波形测试)。
差分信号(如 HDMI、Ethernet)测试点需成对布局,保持差分对的阻抗连续性(测试点间距、线宽与主差分线一致),且避免在差分对中间插入其他测试点。
避免 “悬空测试点”:未使用的测试点(如预留测试点)需接地(或接固定电平),防止悬空状态下引入干扰信号,影响其他测试点。
测试点设计需兼容 PCB 制造和组装工艺,避免批量生产时出现不良:
阻焊与丝印规范:
测试点阻焊开窗尺寸需比测试点直径大 0.2mm(如测试点直径 1.0mm,开窗尺寸 1.2mm),确保阻焊层不覆盖铜箔(避免 “露铜不足” 导致探针接触不良)。
每个测试点旁需标注丝印编号(如 “TP1”“TP2”),丝印字体≥1.2mm×0.6mm(清晰可辨),且距离测试点边缘≥0.3mm(避免丝印覆盖测试点)。
避免与器件重叠:
测试点上方(TOP 面)或下方(BOTTOM 面)不可有贴片器件(如电阻、电容),防止回流焊时焊膏污染测试点,或器件遮挡探针。
若测试点旁有插件器件(如连接器),需确保插件引脚不会挡住探针路径(插件器件引脚与测试点间距≥2mm)。
高密度 PCB(如手机、IoT 模块):
若空间紧张,可采用 “微小测试点”(直径 0.6-0.8mm),但需匹配专用细探针(直径 0.3-0.5mm),且间距≥1.0mm。
优先使用 “焊盘复用”:将部分贴片器件的焊盘(如 0402 电阻的一端)作为测试点(需确认该焊盘无其他功能,且焊接可靠)。
高频 PCB(如射频模块、高速信号板):
射频信号测试点需采用 “同轴结构”(如 SMA 接口、UFL 座),避免普通贴片测试点引入的信号反射。
测试点与射频器件(如天线、PA)之间需加匹配电阻(如 50Ω),确保阻抗连续。
测试点数量不足:仅测试主电源和关键信号,忽略 “备用电源”“反馈信号”(如电源使能信号、复位信号),导致故障定位困难。
间距过小或遮挡:测试点与器件、螺丝孔间距不足,量产时频繁出现探针偏移、碰撞器件的问题。
丝印缺失或模糊:无编号或编号过小,后期维护时无法对应测试点与测试项,增加调试时间。
高频信号测试点过长:引出导线超过 5mm,导致测试时信号波形失真,误判产品不良。
电路板测试点的设计布局,需以 “可测、准确、高效、兼容” 为目标:先明确测试需求(需测试的电源、信号、接口),再结合 PCB 结构和工艺规范,确定测试点的物理参数、位置和电气连接方式,最后通过 “丝印标注、分区管理” 提升可维护性。合理的测试点设计,不仅能缩短测试时间、降低治具成本,更能为后期故障排查提供关键支持。
现象:同一测试点反复测试失败,更换 PCB 后仍在相同位置报错。一测就报 N 个开路点,有的板子重测又好了。 板面问题 治具/探针问题 测试方法/电气设置 环境与流程 清洁/更换周期没管控,针头与板面都“越测越脏” 快速定位(1...
查看全文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,ICT 在线测试仪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,它能快速、准确检测电路板故障,助力生产流程顺畅推进。然而,作为精密仪器,唯有做好日常维护,才能让它始终保持最佳性能。接下来,将从清洁、硬件、软件等多方面,详细拆解 ICT 在线测试仪的日常维...
查看全文在 ICT(In-Circuit Test,在线测试)中,PCBA 的植针率(即探针与测试点的有效接触率)直接影响测试准确性和效率。提升植针率需从设计优化、探针管理、治具维护、PCBA 质量控制等多维度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 测试点的设计是提升植针率的基础,需从源头避免接触...
查看全文